【国医在身边】立冬养生正当时

2024-11-16


国医在身边

立冬养生正当时



“晓风啸空,报道冬初动。萧萧败叶响寒丛,鸳瓦霜华冻”。立冬,作为冬季的起始节气,通常在每年11月8日前后,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25度时标志着其到来。在传统观念中,“冬”字蕴含“终”的含义,意味着结束。中医学理论认为,立冬时节的到来象征着阳气的内敛与阴气的极盛,自然界中草木凋谢,蛰伏的昆虫藏匿,万物的活动逐渐趋于静止,以冬眠的方式养精蓄锐,为春季的生机盎然做好准备。



起居养生

调养起居时,应遵循“勿扰阳气,早睡晚起,待日光而出”的原则。特别是在冬季,避免干扰阳气,以免扰乱人体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。正如“冬季天地闭合,气血内藏,不宜过度劳累导致出汗,以免阳气外泄。”因此,早些休息,晚些起床,日出后活动,确保睡眠充足,有助于阳气的潜伏和阴精的积累。衣着过于单薄或室内温度过低,容易导致感冒并耗损阳气。相反,穿着过于厚重或室内温度过高,会导致毛孔张开,阳气无法潜藏,寒邪容易侵入。中医理论认为:“寒为阴邪,常损害阳气。”人体的阳气犹如天空中的太阳,为自然界提供光明和温暖,失去它,万物无法生存。同样,人体若无阳气,则会失去新陈代谢的动力。因此,立冬之后的起居调养,务必牢记“养藏”的重要性。

情志养生

在情感与精神层面,中医理论强调随着冬季的到来,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,减少欲望和追求。这种心态有助于精神内敛,从而更好地进行养生和储能。由于冬季自然界万物凋谢,人们容易因环境变化而产生忧郁和不快的情绪。为了克服这种负面情绪,建议积极参与各类文娱活动,例如舞蹈、棋艺、绘画、书法练习以及音乐欣赏等。这些活动有助于驱散冬季的忧郁,提振精神状态。

运动养生

随着立冬的到来,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往往会有所下降,进入一个较为脆弱的状态。适度的锻炼确实能够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,因此在冬季提倡适量运动是合理的。然而,若在冬季依旧采取与春夏相同的高强度运动量,则并非明智之举。一些健身爱好者在健身房中进行高强度的器械训练,运动后汗流浃背,脱下衣物散热后继续锻炼,最终在淋浴间冲凉。还有些热衷于运动的人士,即便在冬季的清晨,也仅着单薄的衣物在寒风中进行锻炼。然而,过度的运动和大量出汗后,若受到冷风侵袭,便可能为感冒等疾病埋下隐患。

饮食养生

遵循古训“秋冬养阴”“无扰乎阳”“虚者补之,寒者温之”,饮食调养应顺应四季气候的更迭。《饮膳正要》一书由元代忽思慧撰写,其中提到:“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。”意即应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,避免过度燥热,选择性地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潜阳效果、热量较高的食物。同时,应多食用新鲜蔬菜以防止维生素缺乏,例如牛羊肉、乌鸡、鲫鱼,多喝豆浆、牛奶,以及多吃萝卜、青菜、豆腐、木耳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我国地域广阔,地理环境多样,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各异,即使在冬季,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也大相径庭。西北地区冬季寒冷,适宜食用牛、羊、狗肉等大温大热的食物;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,但气温相对温和,适合食用鸡、鸭、鱼类等清补甘温的食物;对于高原山区、雨量少且气候干燥的地区,则适宜食用具有甘润生津效果的果蔬和冰糖。此外,进补还需因人而异,因为食物有谷物、肉类、水果、蔬菜之分,人有性别、年龄之别,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异。根据中医养生原则,少年应注重养护,中年应注重调理,老年应注重保养,高龄者应注重延年益寿。因此,“冬令进补”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,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、温补、小补、大补,切忌盲目进补。

中医药特色调养

【冬季养生准则】:

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

【立冬特色按摩调养】:

一、按摩太溪穴

中医认为,肾是冬季的主脏,所以立冬一到,首先要注重养护肾脏。按摩太溪穴,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
方法:太溪穴在足内侧,内踝后方,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揉按“太溪穴”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,一次按30下。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。用手指按揉,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,每天坚持按“太溪穴”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。

功效:滋肾阴、补肾气、壮肾阳、理胞宫

【立冬特色艾灸调养】:

一、灸足三里穴

方法:点燃艾条,于足三里穴上距皮肤3厘米处熏灸,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,每次灸10-20分钟,以局部微红方度。

功效:补脾胃、调气血、助运化、补虚弱、扶正培元、祛邪防病

二、灸关元穴

方法:于穴位上熏灸,每次10-20分钟,以局部微红为度。

温灸盒灸:温灸30分钟左右,以小腹温暖舒适为度。

功效:温肾固精、补气回阳、通调冲任、理气和血


阅读1
分享
写下您的评论吧